English

长征医院:建造人才的摇篮

1998-04-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刘平 刘广平 我有话说

伴随着全国第一座超高层现代化医疗大楼的建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人才梯队和学科建设也站在了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制高点。在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荣誉奖———“银蛇奖”的名单上,该院已连续5届榜上有名,并成为唯一的一等奖“三连冠”获奖单位。“八五”期间,长征医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居全军医院前列;近4年来,论文发表数一直名列全国医院的前10名。

“能否在南京路上站住脚?”

1979年初,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了一次全校科技成果表彰大会,这次会上长征医院竟没有一个人上台领奖,坐了冷板凳。回院的路上,一位老教授禁不住发出了感慨:“这样下去,长征医院还能否在南京路上站住脚?”这件事在全院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的确,当时该院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全院有高级职称的仅有12人、中级职称的有73人,没有一个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医学科技成就,面对国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长征医院领导者感到了危机。反思之后,长征医院党委决定,要采用超常规的办法,尽快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缩短与国内外同行的距离。院领导首先提出了“四个舍得”,即舍得给时间、舍得给钱、舍得给车辆、舍得给场地。在人员极其紧缺的情况下,该院把青年医生送出去培养、脱产学习,并因地制宜腾出场地,开办补习班。医院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也从几年前的10万、15万、30万一直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万……

“站起来是架梯子,躺下去是座桥”

长征医院拥有骨科科学界泰斗屠开元,著名学者张国治、朱诚、孔宪涛等一大批老专家、老教授。医院党委号召所有老专家、老教授,甘当人梯、甘当年轻一代跨向21世纪的桥梁,为国家和军队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站起来是架梯子,躺下去是座桥。”这些老专家、老教授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了一个个学科。脑外科教授朱诚便是其中的一个。每个新分到脑外科的大学生一到,朱教授就会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一个为期3年的业务培训安排和学术发展规划。为了使学科发展跟上国外的研究水平,朱教授积极联络建立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合作研究点,一批批留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出去,揣着科研成果归来,使长征医院脑外科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多年来,朱教授共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曾填补了我国免疫球蛋白分子病空白的孔宪涛教授,总是勤奋地收集国内外各种有关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学生们常说:“孔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资料库。”他为学生们确定的课题、科研设计皆获得极大的成功。近年来,孔教授的学生先后荣获军队一、二、三等奖17项,国家二、三等奖3项,并培养出只有27岁的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我们的舞台在长征医院”

良好的环境建造起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一个个学科带头人、一批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舞台、世界舞台。

该院皮肤科主任廖万清教授是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当年,他开始真菌病学研究后,发现该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于是他向领导提出将一间5平方米的小厕所改作实验室的要求。院领导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硬是挤出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给他当实验室。辛勤的耕耘,赢来了丰硕的果实。廖万清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全国唯一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并经卫生部批准成为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两次首先发现国际上新的致病真菌,三次首先发现国内新的致病真菌,还发现新型隐球菌上海变种以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中国主要为A型感染为主、C型缺乏等,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使我国真菌病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廖万清因此被吸收为“亚洲皮肤学会”、“世界人和动物真菌学会”会员。

1995年,骨科青年医师倪斌副教授撰写的《几丁南膜管及BMP修复免挠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荣获第10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骨科)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1997年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彭玉成撰写的《咽丛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荣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全国论文一等奖。临床免疫中心的高峰博士以《层粘连蛋白在肝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科研成果,成为我国第一位也是唯一在国际检验领域荣获“中青年突出贡献奖”殊荣的中国青年学者。

1987年9月,长征医院34岁的魏品康研制成功“胃超声增效液”,解决了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很大轰动。魏品康因此获得了上海首届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最高荣誉奖———“银蛇奖”和全国百名医学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80年代中期,长征医院办起了一年一度的学术擂台赛,参加打擂的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课题由医院定,经费由医院出,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年轻人的积极性。8年来,全院有370人参加打擂,125人获得了总计200万元的科研资助,115人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真诚唤来“百鸟归林”

长征医院用一颗真诚的心温暖并吸引着海外年轻学子“百鸟归林”。

5年前,年轻的肾内科主任梅长林教授作为当年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即将赴美进修时,正逢职称评定工作开始,若错过这次职称晋升机会,一等将是两年。不能因出国学习而影响他的晋升职称,爱才心切的领导提前请来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个人述职答辩专场”。3个月后他在国外收到了晋升为教授的通知。该院脑外科的江基尧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身在国外求学,领导已帮他妻子办妥了从外地调到上海工作的一切手续,并为他们夫妇在上海安上了两室一厅的新家。

为了让归来的学子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院领导对归国留学人员在事业发展上的要求,总是一条条、一件件地满足和落实。对确有才华和学术专长的人才,还让他们走向领导岗位。仅近几年,医院就有21人学成归国,8人走上领导岗位。神经外科江基尧博士三次出国,三次谢绝许以优厚待遇的多方挽留,按期回到祖国,并将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的“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抱着“尽快让自己的最新科研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的念头,梅长林教授深夜12点钟走下飞机,带着从国外带回来的12箱仪器、资料和标本直奔医院,一头扎进实验室。回国后,他建立了肾病免疫生化和肾病病理两个实验室,开展了多项科研。如今,该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血透病人最长的存活年数已达10年。血透中心也已成为上海市领先和全国规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的四大血透中心之一。内分泌科主任刘志民教授归国后,使原先不起眼的小科室在临床受体研究方面跃居全国前列,并创造性地开展了用注射疗法治疗甲亢,使众多患者不用开刀就解除了病痛。

春华秋实,斗转星移。20年前老教授的那声感慨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长征医院已重新站在国内乃至世界许多医学科研的前沿,一批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在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目前,该院医疗系列人员中有博士82人、硕士16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由当年的12人骤增至178人,骨科、神经外科、急救医学、泌尿外科等学科形成专项特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